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要考点梳理 |
点击数:
485
更新时间:
2022年10月26日 |
|
专升本《教育理论》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部分
教育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育学,一部分是心理学。每一部分都是75分。各部分详细分值如下:教育学部分,单项选择题12道,一道2分,共24分;辨析题2道,一道6分,共12分;简答题3道,一道题8分,共24分;论述题1道,共15分。心理学部分,单项选择题12道,一道2分,共24分;辨析题2道,一道6分,共12分;简答题3道,一道题8分,共24分;论述题1道,共15分。1、选择题:选择题(24题, 48分)单选常是四选一,主要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和明确程度。辨析题答题技巧:知道的认真辨析,不会的全选错,辨析题的观点一般都是错误的。辨析题一般回答思路为:先回答的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根据题目的关键词来阐述其含义、内容等。3、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简答题(6题,48分) 案例分析题(2题,30分)。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题目中一般会提及考点,如xx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教学原则?结合案例加以分析。这时一定要把记得的教学原则都写全,写多了不扣分,写少了少得分。观点要分层次罗列,不要和谐作文一样堆在一起,要做到条理清晰,给人看起来舒服。以上即为答题技巧。历年教育类的录取分数都是在180分左右,所以只有、政治及教育理论三科总分达到180分这样,才能考过,对于教育理论分值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以下是教育理论重要知识点梳理,只要我们学员掌握以下考点,教育理论这门科目我们最少能拿60-80分以上。1、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2、唐朝韩愈的《师说》,较系统地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外教育史上一篇出色的教师专论。3、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思想。4、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1、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2、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学者是:夸美纽斯,他在总结自己丰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1632)。一般认为,《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他的最主要观点是: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大自然是如何运转的,教育就应该怎样去做。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的学者是:洛克。4、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他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苏联赞科夫于1975年出版了作为实践总结性成果的《教学与发展》专著。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也受到世界的关注。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精神的见解。他的论著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等著作已在我国翻译出版。3、在西方,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新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1)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3)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合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合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化。(1)从作用的对象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划分,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①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培养大批的统治人才,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②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主要是遵循以下五方面的规律: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癸卯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是:《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年10月1日实施我国首次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学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出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复杂性(表现在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权利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利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以及健康权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课程的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1、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1)主张分科教学,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强调知识本位。(2)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重视学科理论知识。(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个性出发设计课程,强调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3、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4)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基础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德育方法具有阶级性、继承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3、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以探讨人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含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2、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之父”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2)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缘故。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阙限高。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本体感觉)、平衡觉、机体觉。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指同一时间内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于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品质1、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2、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佳,超过150%,就会出现报酬递减2、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保持是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效果的结果,并能一步巩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1、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征①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②判断: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的反映③推理: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2)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3)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再造想象也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帮手。1、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情绪状态,特点是弥散性2、抑郁:是一种复合性情绪,它表现的强烈而持久。抑郁一般不会导致极端行为、人格解体以及严重的思维障碍,但常会使人处于一种消沉、沮丧、失望无助的状态中3、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描述的是激奋学习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1、根据应对方式的针对性,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2、根据应对方式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二是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应激源3、根据应对方式的表现形式有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和回避应对①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②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①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 ②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1、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上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2、需要层次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又称“动机层次理论”3、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它是在其他需要都满足之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可以激起人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它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2、按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分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3、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我国心理学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的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动作技能,也即通常所说的技能,是指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换言之,它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也称为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换言之,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3)按参与其中的活动性质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表现。 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性格: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人格特征。①家庭 ②学校教育 ③同伴群体 ④社会实践 ⑤自我教育 ⑥社会文化因素1、气质: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多血质:情感丰富、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善于交往、适应能力强、缺乏耐心和毅力、见异思迁(2)黏液质:情绪平稳、沉默寡言、细致周到、自制力强、耐受力高、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3)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举止缓慢、优柔寡断(4)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思维灵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断、朴实真诚、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1、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倾向2、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者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1)提高助人报酬。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随着助人报酬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2)将社会规范内化。个人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形成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个人作出助人的行为1、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2、系统脱敏:主要用来治疗恐惧症,其基本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
|
|
上一篇:2022成考专升本政治部分选择题考点,重复率高
下一篇:2022年成考【高起专】复习攻略 |
|
|
|
|
|
|